M6官网注册·半导体材料行业深度:市场现状及展望、材料细分及相关

2024-05-17 02:28:45 来源:m6在线登陆 作者:M6米乐手机登录APP入口 1

  当前,半导体领域的全面“军备竞赛”已经启动,我国在大力投入做半导体,美国参议院通过520亿美元芯片补贴法案,欧盟也公布《芯片法案》高调加入全球芯片竞赛。作为半导体产业的基石,半导体材料领域大有可为。一代技术依赖于一代工艺,一代工艺依赖一代材料和设备来实现。半导体材料处于整个半导体产业链的上游环节,对半导体产业发展起着重要支撑作用,具有产业规模大、细分行业多、技术门槛高、研发投入大、研发周期长等特点。

  下面我们就半导体材料的具体分类与构成、相关重点材料的发展现状、发展趋势及市场规模、相关公司等相关问题进行梳理,试图了解半导体材料的市场空间及未来发展方向。

  芯片生产包括晶圆制造、封装测试等流程。其中晶圆制造包括清洗、氧化、沉积、光刻、刻蚀、CMP、掺杂等工艺流程;封装测试包括减薄、切割、贴片、引线键合、电镀、终测等工艺流程。芯片生产流程复杂,生产环节需要应用到种类广泛的半导体材料,种类繁多的芯片生产所需材料构成了半导体材料产业。

  半导体材料可以分为晶圆制造材料和封装材料。其中晶圆制造材料包括硅片、光掩模、光刻胶、光刻胶辅助材料、湿电子化学品、电子特气、抛光材料、靶材及其他材料;封装材料包括引线框架、封装基板、陶瓷基板、键合丝、包封材料、芯片粘结材料及其他封装材料,每一种大类材料又包括几十种甚至上百种具体产品,细分子行业多达上百个。

  半导体硅片是生产集成电路、分立器件、传感器等半导体产品的关键材料。在众多半导体原材料中,硅具有明显的优势,硅熔点高、禁带宽度大,可广泛运用于高温、高压器件。此外,硅具有天然优质绝缘氧化层,在晶圆制造时可减少沉积绝缘体工序,从而减少了生产步骤并降低了生产成本。硅在自然界中的储量丰富,在地壳中约占27%,硅材料的成本显著低于其他类型半导体材料。由于硅的技术和成本优势,硅片成为了目前产量最大、应用范围最广的半导体材料,占据全部产品的90%以上,是半导体产业链基础性的一环。

  半导体硅片的生产流程复杂,涉及工艺众多,主要生产环节包含晶体生长、硅片成型、外延生长等工艺。

  长晶是硅片生产最核心的环节,单晶制备阶段决定了硅片的直径、晶向、掺杂导电类型、电阻率范围及分布、碳氧浓度、晶格缺陷等技术参数。单晶硅制备方法包括直拉法(CZ法)和区熔法(FZ法)两类,直拉法市占率高。采用直拉法的硅单晶约占85%,12英寸硅片只能用直拉法生产。

  按照硅片尺寸分类,可分为6英寸及以下硅片、8英寸硅片和12英寸硅片,8英寸硅片和12英寸硅片是市场主流产品。按照产品工艺分类,主要可分为硅抛光片、外延片和SOI硅片。

  8英寸、12英寸硅片占据90%以上的市场份额,12英寸硅片市场占有率不断提升。硅片尺寸的提升提高了硅片的利用率,但6英寸和8英寸晶圆制造产线大部分建设时间较早,设备折旧已经完毕,芯片制造成本偏低,综合成本具有一定优势,未来仍会是各尺寸硅片市场共存的状态。

  SOI硅片价格远高于同尺寸外延片和抛光片,8英寸外延片主要是功率器件用重掺外延片,外延层较厚,相比抛光片价格更高。12英寸的外延片的外延层较薄,通常在3um以内,主要用于改善硅片的表面性能,价格是同尺寸抛光片的1.2倍左右。

  2021年全球半导体材料市场规模达643亿美元,同比增长15.9%。其中晶圆制造材料与封装材料市场规模分别为404亿美元和239亿美元,较前一年增长15.5%和16.5%。晶圆制造材料市场以硅片、湿化学品、化学机械研磨及光掩膜等细分市场表现最为强势。

  全球硅片市场高度集中,前五大厂商约占89%的市场份额,日本硅片企业领先。日本企业一直在半导体硅片领域处于领先地位,信越化学(Shin-Etsu)和胜高(Sumco)合计市场份额超过50%。

  硅片毛利率波动受硅片销售价格和产能利用率的影响。硅片行业毛利率在2018之前持续提升,2019年需求减弱,毛利率下降,2021年半导体迎来景气周期,硅片企业毛利率回升。

  受益于全球半导体需求的高景气,根据SUMCO统计,全球8英寸硅片2022Q1出货量约600万片/月,12英寸硅片2022Q1出货量接近800万片/月,创历史新高。

  根据Sumco预测,12英寸硅片需求从2022年的800万片/月增长到2026年的1150万片,CAGR为9.4%。具体细分应用中,智能手机和数据中心仍是占比最高的下游应用,而汽车芯片是增速最快的细分应用。

  外延片的需求更为旺盛,2022至2026年CAGR达11.3%。12英寸外延片主要用于生产逻辑芯片,随着高性能计算、物联网等应用的发展,外延片需求快速提升

  硅片的扩产周期在2年以上,全球硅片产能至少至2023年下半年才会有明显增长。根据Sumco的数据,全球12英寸硅片在2020年之前主要依靠原有厂房进行产能扩充,新建厂房在2021年之后逐渐释放产能,产能释放的高峰期将在2024年之后,2022和2023年全球12英寸硅片仍然将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

  下游晶圆厂硅片库存持续降低,验证硅片高景气。Sumco表示目前只能满足LTA的订单,而非LTA的订单无法供应,缺货情况为国产硅片提供验证良机,硅片国产替代有望加速。

  国内晶圆厂商中芯、华虹等主要晶圆代工厂及士兰微、华润微、闻泰、长江存储等IDM厂商积极扩产,12英寸逻辑扩产主要集中于28nm及以上的成熟制程,预计到2023年形成产能106.5万片/月,相较2020年产能提升270%。3DNAND预计从2020年的5万片/月扩产至2023年的27.5万片/月。DRAM从2020年的4万片/月扩产至25万片/月。

  国内8英寸晶圆厂产能将从2020年的80.5万片/月扩产至2023年的121.5万片/月,增长50%,8英寸扩产主要在国内。

  国内硅片公司梯队效应明显,龙头公司发展迅速。沪硅产业、立昂微等凭借在大尺寸硅片的技术积累以及产能优势,在营收端逐渐与其他硅片公司拉开差距,实现更快增长。

  国内积极扩产8英寸和12英寸硅片产能,8英寸产能产能将增加90万片/月达298万片/月。12英寸现有产能90万片/月,计划扩产180万片/月,满产后将达到270万片/月。

  12英寸大硅片需求旺盛,海外产能有限,为国内硅片企业提供战略发展期,国内硅片企业加速产品认证和客户导入,后续需密切关注各硅片公司客户认证和产能扩充进度。

  光刻技术是指利用光学-化学反应原理和化学、物理刻蚀方法,将图形传递到介质层上,形成有效图形窗口或功能图形的工艺技术,是光电信息产业链中的核心环节之一。以芯片制造为例,在晶圆清洗、热氧化后,需通过光刻和刻蚀工艺,将设计好的电路图案转移到晶圆表面上,实现电路布图,之后再进行离子注入、退火、扩散、气相沉积、化学机械研磨等流程,最终在晶圆上实现特定的集成电路结构。

  光刻胶,又称光致抗蚀剂,是一种对光敏感的混合液体,是光刻工艺中最核心的耗材,其性能决定着光刻质量。作为图像转移“中介”,光刻胶是通过曝光显影蚀刻工艺发挥转移作用,首先将光刻胶涂覆于有功能层的基底上,然后紫外光通过掩膜版进行曝光,在曝光区促使光刻胶发生溶解度变化反应,选择性改变其在显影液中的溶解度,未溶解部分最后在蚀刻过程中起保护作用,从而将掩模版上的图形转移到基底上。

  光刻胶主要是由树脂、光引发剂、溶剂、单体和其他助剂组成。光刻胶树脂和光引发剂是影响光刻胶性能最重要的组分。树脂主要是用于把光刻胶中不同材料聚在一起的粘合剂,给予光刻胶机械和化学性质。光引发剂,又称光敏剂或光固化剂,系光刻胶材料中的光敏成分,在吸收一定波长的紫外光或可见光能量后,可分解为自由基或阳离子并可引发单体发生化学交联反应。

  下面我们主要来了解半导体光刻胶。在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制造过程中,光刻和刻蚀技术是精细线路图形加工中最重要的工艺,决定着芯片的最小特征尺寸,占芯片制造时间的40-50%,占制造成本的30%。在图形转移过程中,一般要对硅片进行十多次光刻,光刻胶需经预烘、涂胶、前烘、对准、曝光、后烘、显影和蚀刻等环节,将掩膜版上的图形转移到硅片上,形成与掩膜版对应的几何图形。

  近年来,半导体光刻胶技术不断提升。随着IC集成度的提高,集成电路的制程工艺水平已由微米级(1.0μm)、亚微米级(1.0-0.35μm)、深亚微米级(0.35μm以下)进入到纳米级(90-22nm)。为适应集成电路线宽不断缩小的要求,光刻胶的波长也由紫外宽谱向g线nm)、i线.5nm)的方向转移,曝光波长越短,光刻胶技术水平越高,适用的集成电路制程也更加先进。

  光刻胶生产工艺复杂,技术壁垒高,其研发和量产需要企业的长期技术积累,对企业研发人员的素质、行业经验、技术储备等都具有极高要求,新进入者需要极大的研发投入。

  光刻胶的研发是不断进行配方调试的过程,配方研发是通过几百个、几千个树脂、光酸和添加剂的排列组合尝试出来,且难以通过现有产品反向解构出其配方,这对技术及经验积累有非常高的要求。

  同时,产品纯度、金属离子杂质控制等也是光刻胶生产工艺中需面临的技术难关,光刻胶纯度不足会导致芯片良率下降。

  此外,高端光刻胶生产的大量专利掌握在海外龙头企业中,这在光刻胶技术上已构建了专利壁垒,阻碍后来者进入。以EUV光刻胶为例,全球专利申请量前十名中日本占据7席,富士胶片以422件排在第一;美国罗门哈斯和陶氏化学占据两席;韩国三星电子占据一席。

  除项目研发需要持续资金投入外,光刻胶生产还需光刻机进行配套测试,而光刻机造价高昂,且价格持续上升。

  光刻胶具有高客户壁垒,由于芯片制造所需光刻过程复杂多样,不同光刻过程、同一光刻过程的不同厂家对光刻胶的需求也有差异,因此光刻胶生产商需要调整光刻胶配方以满足差异化需求。而光刻胶达到下游客户要求的技术指标后,还需要进行较长时间验证测试(1-3年)。因此,一旦达成合作,光刻胶厂商和下游集成电路制造商会形成长期合作关系。

  此外,光刻胶更新换代较快,光刻胶厂家出于技术保密考虑,一般会和上游原料供应商进行密切合作,共同开发新技术,增大了客户的转换成本。因此,光刻胶行业的上下游合作处于互相依赖互相依存的关系,市场新进入者很难与现有企业竞争,签约新客户的难度高。

  光刻胶下游应用分布较为较为均衡,其中LCD用光刻胶占光刻胶总消费量的比例达27%,半导体用光刻胶、PCB用光刻胶占比均为24%,其他类光刻胶占比达25%。近年,电子信息产业更新换代速度不断加快,同时,随着半导体、显示面板、光刻胶产业的东移,国内光刻胶需求快速提升,我国光刻胶市场规模从2015年的100亿元,快速增长至2020年的176亿元,年均复合增速高达11.97%。

  分领域看,近年PCB光刻胶市场需求增长稳定,国内PCB光刻胶市场规模从2015年的70亿元增至2020年的85亿元,年均复合增速达4%。受益于LCD产业由日韩加速向国内转移,同时大尺寸面板需求快速增长,国内面板光刻胶需求高速提升,市场规模从2015年的3.1亿美元增长至2020年的10.2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速高达27%。而光刻胶作为关键半导体材料之一,近年市场规模也稳定增长,国内半导体光刻胶市场规模从2015年的17.8亿元增至2020年的27.4亿元,年均复合增速达9%。未来,随着国内晶圆厂的高速建设,半导体光刻胶市场空间广阔。

  据我们测算,2022-2025年我国光刻胶市场规模将达222、250、281和316亿元,成长空间广阔;全球光刻胶市场规模将达98、103、109和114亿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