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6官网注册·5死1伤!再曝有限空间作业事故!安全生产警钟长鸣!

2024-05-16 05:00:35 来源:m6在线登陆 作者:M6米乐手机登录APP入口 1

  3月10日13时30分许,安徽某化工企业在进行罐体检修作业时,2人在进入泥浆罐体检修作业时昏迷,4名监护人员进入罐体施救不当造成6人被困罐内。截至18时,被困人员全部被救出,其中3人死亡、2人昏迷后送医经抢救无效死亡,1人神志清醒。

  2022年6月23日,济南市某食品公司污水处理站发生一起中毒事故,造成2人死亡。据调查,事故企业未制定有限空间作业操作规程,未履行有限空间作业审批制度,此次有限空间作业未履行“先通风、再检测、后进入”基本要求,且一名事故人员在无安全保护措施情况下盲目进入施救,因此酿成惨祸。

  2022年7月11日,黑龙江某地一公司在育肥养殖场施工作业过程中,1人不慎掉入化粪池,3人在施救过程中均掉入化粪池,造成4人死亡。

  2022年12月25日,广东省深圳市某公司发生一起较大事故,7名工人在进行电镀污泥池清理作业时被困,最终造成4人死亡、3人受伤。

  2023年1月8日,随州市某冶金企业发生一起外包施工作业有限空间窒息事故,造成5人死亡。据消息人士透露,该事故发生于空分设备开车前,在对空压机检查时相关人员突发窒息,当发现有人员晕倒后其他人盲目施救最终导致5人死亡。

  有限空间是指封闭或者部分封闭,与外界相对隔离,出入口较为狭窄,作业人员不能长时间在内工作,自然通风不良,易造成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质积聚或者氧含量不足的空间。有限空间分为:地下有限空间(如下水道、化粪池、沼气池等)、地上有限空间(如发酵池、蓄水塔/池、冷库、料仓等)、密闭设备(如船舱、贮罐、压力容器、锅炉等)。

  有限空间的危害,较为常见的有气体中毒、窒息,还有淹溺、坠落、触电等危害,发生事故救援难度大,盲目施救往往导致伤亡扩大。

  有限空间事故频发暴露出以下问题:一是未落实有限空间作业审批制度,安全风险辨识不到位;二是现场应急救援处置不当,盲目施救导致伤亡扩大;三是对应急管理和安全生产工作不重视,相关管理制度和作业规程不健全、不落实;四是安全教育培训工作不到位,作业人员对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意识严重不足、对作业程序不清楚;五是监督管理存在薄弱环节。

  有限空间作业前要对作业环境进行评估,分析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提出消除、控制危害的措施,制定有限空间作业方案;明确作业现场负责人、监护人员、作业人员及其安全职责;严格履行有限空间作业审批手续。

  现场负责人应对实施作业的全体人员进行安全交底,告知作业方案、作业现场可能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作业安全要求和应急处置方案等,应履行签字确认手续。作业前需要对安全防护设备,个体防护装备,应急救援设备,作业设备进行安全检查,发现问题立即更换。同时封闭作业区域,并在出入口周边显著位置设置安全警示标志和警示说明。

  应在有限空间外上风侧开启出入口,进行自然通风。有限空间内可能存在爆炸危险的,应采取相应的防爆措施。存在可能危及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的设备设施物料及能源时,应采取封闭封堵切断能源等可靠的隔离措施并上锁挂牌或设专人看管。有限空间内承装或者残留的物料对作业存在危害时,作业人员应当在作业前对物料进行清洗、清空或者置换。

  作业前应在有限空间外上风侧对有限空间内的不同部位进行气体检测,检测人员应当记录检测的时间、地点、气体种类、气体浓度等信息。当气体检测浓度不合格时,必须对有限空间内进行机械通风,通风后应对有限空间内气体再次检测,检测结果合格后才能实施作业。检测合格后,应根据危害程度,正确选择佩戴有效的个体防护用品进行作业。

  此外,在作业过程中还应做到实时监测和连续通风,发现异常时,作业人员应立即停止有限空间作业并及时撤离。一旦发生事故,作业人员应积极开展自救互救,严禁盲目施救;现场负责人须及时报告情况,必要时拨打“119”、“120”电话报警;救援人员必须正确穿戴好个体防护装备,根据现场条件安全施救,并与外部人员保持通信畅通。作业结束后,现场负责人和监护人员应协助作业人员安全撤离有限空间,清点人员和设备,确保有限空间内无人员和设备遗留后关闭出入口,现场清理后解除作业区域封闭措施撤离现场。

  精位科技以生产风险防控与人员安全管理为核心目标,高效构建“可防可控”的闭环安全管理体系,应用UWB高精度实时定位技术,打造以“安全生产、全流程智能化管理”为中心,融合重大危险源监测预警、安全风险分区管理、人员在岗在位管理和生产全流程管理于一体的安全生产信息化系统,助力构建可知、可视、可溯、可控的安全防控体系,全面提升企业安全风险管控能力和精细化安全管理水平。通过自主研发的全套UWB定位系统,可在有限空间作业中实现自动签到、人员定位、监控联动、轨迹监测、电子围栏、一键呼救、告警管理等功能,切实保障有限空间作业安全。返回搜狐,查看更多